国际化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特征之一。国际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科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 “放得开”与“守得住”的原则,坚守立场、拓展视野、改进手段、强化队伍,正确处理加强国际合作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上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今年以来出现的抵制“法货”、抵制“日货”等事件苗头,以及对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6日至10日在日本“暖春之旅”、对朝鲜6月27日下午爆破其宁边核设施冷却塔举措的各种议论,还有至今人们喜欢热议的民主政治、以巴冲突、伊拉克战争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了“国际视野”的问题。
一、国际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深厚的时代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而是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工作对象上不再是信息渠道单一,易于引导灌输的大学生,而是信息来源丰富,思想倾向复杂的活跃群体;教育内容上不再是单纯的民族传统的、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德育思想,而是需要吸收外来优秀教育理念、充实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思想融合;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国际化背景,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一)国际交流的开放性,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基石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观念冲击。在接受WTO规则并开始享受诸多经贸权益的背后,我们的经济体制、法律法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融入到了“全球化”的大潮中。同时,“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的教导只有在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教育环境里,才真正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国际化问题。
(二)高校交流的开放性,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速发展
WTO“服务贸易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如军事院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且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具体而言,WTO鼓励所有成员国到海外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企业)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支持专业人才流动,减少移民限制;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减少对本国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这就意味着教育国际化的到来。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教育观念、课程、人员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等广泛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政治目的强烈。美国早已把教育国际化纳入了其争霸世界的战略之中,其核心是把美国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推向全世界。
第二,文化渗透。发达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外交途径的补充、政治的延续,不断地灌输和传播本国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甚至演变成“软权力侵略”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主义。
第三,人才收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营造了一种吸收外国留学生的大环境,相当一部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被充实进美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流失。
第四,经济收益。本科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研究生的劳动和研究,大学教学研究人员的跨国研究、开发、咨询和教学活动以及留学生的生活及其开支,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显然,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同样能够站在国际化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协同发展。在我院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呈现扩大态势的今天,如何继承、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确实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大事。
(三)“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建立在互联网络技术平台上的“网络文化”,正以其特有的平等性、超国界性、无政府性、异质性和互动性特征,影响着师生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文化的超国界性和无政府性之中,鲜明地存在着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质成分,而互联网本身又拥有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广的优势,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宣传这个当今世界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必须掌握网上宣传的主动权,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恰恰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因势利导地运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和引导。
(四)人才竞争的开放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早在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一是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二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三是在急剧的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六是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七是具有与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七条素质标准,虽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办的,但是条条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在更加开放的,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环境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善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是人才培养上的国际竞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软件学院等系院为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培养员工的做法就有明显的“国际化”培养标准。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国际化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背景。
二、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形势严峻
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冲撞交融进一步增强,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以下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意识形态交融冲撞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的。
经济全球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与交流的结果,它增加了对传统疆界的渗透性,使得思想、信息、资本等迅速流通。应该说这种流通是双向性的,从政治思想而言,即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但是,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从当初拥有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辉煌时期跌进了只有4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低谷,两大力量的对比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状态,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结构中的优势地位,使得它们在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马克思曾断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显然应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凭借着它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等先发优势,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途径加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将其政治意图通过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CNN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使其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强制或诱导非西方国家认同西方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力图把西方的价值观念普遍化和全球化。
另外,在国际事务处理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大肆推行强权政治,对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交互影响
目前,网上的信息90%是英文信息,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因技术优势而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图、文、声、像等各种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网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潮所影响。
事实上,互联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虚拟性、隐蔽性和超信息量等特点,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推崇软实力的约瑟夫·奈说:“在中国,美国新闻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媒体和教育交流项目穿越边境渗入中国的精英群体中。”阿尔温·托夫勒则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三)社会矛盾交错凸显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普遍现象,规范真空、规范冲突、规范不清、规范失灵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尤其是今年房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贸企业出口受阻,高考移民、教育不公,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等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从思想文化领域看,存在着价值取向错位,背离社会倡导的主导价值观的倾向。一是价值取向的极端物欲化,享受主义盛行。二是价值取向无责任化,一些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价值取向粗俗化,“痞子”文化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以上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容易产生“盲目崇外”现象。
(四)爱国主义遭受曲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激励和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强大动力。目前,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本位主义两种极端认识:一种认为全球化就是摒除民族化和区域化的国际化和美国化;另一种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美国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新殖民主义”,爱国主义变成民族本位主义,只从本民族利益出发思考和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这次,在汶川大灾难中,青年人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确实令人感动,但聚众围攻不捐款或捐款数额离大家心理预期有差距的外资企业的行为,反映的就是一种扭曲的爱国主义表现。
(五)政工队伍人心不稳
在“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政工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工作常常被视为“副业”,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个人发展、身份认同以及待遇等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出现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工作延续性较差等问题。
三、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在“守得住”上下功夫,也需要在“放得开”上做文章
国际化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守得住”与 “放得开”的原则,一方面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根基与文化土壤,从而保持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成果,体现国际化趋势,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古今相承、中西交融、综合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之路。
(一)旗帜鲜明坚守中国立场
国际化进程中,面对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严峻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聚焦中国问题,关切中国利益。
1. 坚守中国立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文法学院为龙头,各系院参与,成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协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始于经济全球化,进而全方位、多层面的影响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发展道路等多方面的内容,全球化理论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由多种理论交织而成的理论群。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而现在较多的是西方国家提出和炒作的全球化理论,而这种理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打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如果我们没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面对形形色色的全球化理论思潮,我们如果缺乏批判分析的内在尺度和取舍借鉴的主要依据,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以资产阶级全球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反对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比如,民主民权问题、多党执政问题、货币政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贸易问题、资源定价问题、伊拉克战争问题以及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经济理论是否重构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隐含的其实是价值观念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理论研究要防止“盲目崇外”。“盲目崇外”、“盲目借鉴”表现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迷信和简单依附;简单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并在对西方相关概念、理论的简单借用中谋求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这种做法,显然无助于推动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 坚守中国立场,必须注重开展时事和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时事和形势教育。事实上,国际化作为一个多维的全球体系,国家间彼此的依赖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等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由于其在国际竞争中受国内机制、政策、技术、管理、人才甚至传统等问题的制约,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依附关系,没有能力从国际市场获得与发达国家对等的利益,在全球化中处于半边缘化和边缘化的外围境地。全球化并不是让所有的国家都受惠,并不是世界共同繁荣,而是世界资源的重新分配。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人类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这些全球化间题的存在是发达国家遗留下来而被整个世界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灾难性后果。通过这些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建议我院“高校领导形势报告会”和“暑假领导干部培训班”能够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坚守中国立场,必须加强对全球化思潮的引导。加强全球化思潮的引导,主要是体现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并存发展的趋势。面对扑面而来的诸如言论自由、人权至上等全球化思潮,如果不加分析地欣赏崇拜,或彷徨观望,或漠然视之,缺乏自己的原则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深陷泥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全球化思潮的引导,并非以这一理论来图解全球化的现实,也并非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诠释今天全球化问题的条文,而是要从当代全球化实际出发,从全球化思潮产生的现实物质根源出发,对各种全球化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肯定和弘扬那些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反对那些与历史前进方向背道而驰,为资产阶级存在的合法性危机作辩护的观点,并从各种全球化理论与思潮中引发出思想启迪,在实践上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理性行为选择和政策建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议学院多组织学生观看或开展有关方面的演讲和辩论活动。
(二)敞开胸襟拓展国际视野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
一是在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二是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国际意识教育迫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世界道德”观念。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与“地球村”、“全球化”观念相伴生的将是有关“世界道德”观念的讨论和传播。建立在国家平等,维护人权,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道德”,将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在“世界道德”的视野中,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必须要建立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世界视野里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2008年6月27日,荷兰人胡斯.希丁克(Guus Hiddink),在本届欧洲杯中率俄罗斯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3:1淘汰了在死亡之组中连克世界杯冠亚军的夺冠热门荷兰队,杀入四强;引发了“荷兰人”是否应该打败“荷兰人”的大讨论。这其实也是一场“世界道德”观念的大讨论。
我系曾经开展了“如何看待中国球星在国外效力”大讨论活动,从对上海籍乒乓国手小山智利在日本效力为“卖国”的评价,到对姚明、易建联在美国效力是“为国争光”的评价,再到对“鸦片贸易”下的九龙海关与第一任“洋关长” (英国人赫德)这一事实的种种反思,结合历史发展,从具体到一般,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回到历史,引导学生用国际视野,认识现实,评价历史,培养了学生“世界道德”观念。
2.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合作,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然,这里所言的国际理解,既是对他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是争取别国的人认识和了解本国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片面强调本国教育固然不好,一味强调尊重他国难免也有“媚外”之嫌。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理解与被理解的互动,是一种引进与输出相统一的教育。
保持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繁荣的根基,而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即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可使本民族文化更好地得到延续和发展。如果没有了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性,世界文明也将不复存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理解、包容异文化的同时,不可迷失自我,因为保持和发扬本国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所不可偏废的。
汶川地震,大家围绕捐款不捐款,捐多捐少引发的社会争论、甚至上街游行等,其实就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活教材。
国际意识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松下家族、本田家族、索尼的盛田家族等,他们基本上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完成了从家族经营向职业经理人经营的转变,甚至引进了美国等国外的职业经理人,这其实就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文化。
而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对引进外资、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问题至今争论不休,其实,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国际意识教育缺失的反映。正如龙永图先生所说,如果中石油真的能够从国外引进一个职业经理,或许会比现在经营的更好。
国际视野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同样影响着国家的兴旺发达。
(三)依靠网络做好网络政工
e代青年,钟情网络。网络政工势在必行。利用网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和及时性。
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并与网民进行了交流。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效仿。
为此,建议学院要特别注重bbs论坛建设,在扩大信息量、提高吸引力、化堵为疏上下功夫;同时,要加大师生交流,发挥bbs论坛“润土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即使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不要轻易采取“一关了之”的简单做法。
(四)有的放矢面向问题解决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回应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比如,高科技人才外流问题、分配制度造成的收入悬殊过大问题、民主参政问题、反腐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关注学生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也不该回避。
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脱离实际,“假”、“大”、“空”漫无边际的说教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游离”,甚至不敢直面招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问题解决意识缺失,极大挫伤了教育对象的情感,也严重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如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人云亦云、不假思索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传达宣传之学,等等,都是问题解决意识缺失的表现。
建议,学院网页上要开设专栏,定时收集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并及时答复。
(五)更新观念加强学工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我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就目前而言,在队伍建设上,本人认为仍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加强。
一是严把入口关,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坚持标准,提高待遇,让优秀人员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解决短期“服役”、队伍不稳、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统筹规划,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全院一盘棋,驱动利益杠杆,促进人员流动,整合优化资源,把一些人员相对宽裕部门的行管人员吸引到学工队伍中来,优化学工队伍年龄、职称、专业、学历、学缘结构。
三是提升素质,采取措施让学工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学习,解决专业素质较低、不适应思想教育国际化发展现实需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