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而科学、全面、规范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这种状况己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分析我院学生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构建全方位学生工作体系提出了较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而科学、规范和全方位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我院也不例外。这种状况己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学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机构设置传统,岗位职责过于“线化”
我院与绝大数高校一样,在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采用的是传统的“一条线”做法。即院学生处、院团委、各教学系院的党总支和分团委。这样的机构设置在岗位职责上与行政、教学、科研以及后勤服务机构相比,可谓泾渭分明,造成了工作上的渗透性、互溶性和黏合性较差,不利于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教育与管理似乎成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独家“生意”,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成了一个口号,没有作为岗位职责进行量化约束。因此,处室的行管人员和专业教师基本上是做好自己岗位具体工作即可,育人工作则显得很随意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自然而然成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独角戏,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学生工作人员数量短缺,整体素质不高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我校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达到1:400,个别系院甚至是1:600,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00的比例。在实际工作中,一线的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教育、管理、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员发展、班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而且还承担相关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这种全能性的职责分配,使其整天陷入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中,导致辅导员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及时和学生沟通,也无暇进行岗位学习提高。多数辅导员对学生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教训、思想动态等问题很难进行总结和梳理,处在经验管理状态,这就导致管理工作表面化、肤浅化,从而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进行高效、规范、科学的管理。
(三)班主任配备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影响班主任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目前我院辅导员数量短缺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我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风状况较差,班主任(专业教师兼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过级考证、考研辅导等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是一般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但是,我院对各教学系院班主任配备工作指导和约束不够,个别系院因不清楚班主任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造成盲目配备,甚至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另外,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院里也没有统一的明确要求,基本上没有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班主任津贴是大锅饭,不利于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的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培训工作欠缺
我院比较重视学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从2006年起确定了一年一度的学生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制度,并进行实施,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集中培训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太理想,如准备不充分、时间紧、层次不高等。另外,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太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影响学生工作人员水平的提高。
(五)学生干部及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就我院目前的状况,在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就成了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则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提高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素质与能力,在于平时的培养、培训和考核。对此,我院没有统一要求。尽管各系院根据自身的需要会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但其规范性和层次都很欠缺,效果不理想,最终导致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构建我院全方位学生工作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岗位职责内容,并建立配套的约束制度
“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这是国家对高校的总体要求。这也彰显着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学生开展。因此,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无论在何岗位,其岗位职责都应有“育人”项目,且应建立配套的量化约束制度。如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育人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育人量化指标可以有:指导学生考研人次及考研率、帮扶贫困学生人次及效果、帮扶心障学生人次及效果等等。这样做可以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工作人员单一负责的局面,形成全方位的学生工作体系,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学生工作的教育属性,重塑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教育意识,促使其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应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专业化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稳定的有专业依托的专业化学生工作队伍,这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思想现代化之根本。
1.建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的学生工作领域已由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拓展到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领域。辅导员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学科很难培养适应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专门人才。因此,依托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或整合相关资源制定专门化的辅导员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快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之策。
2.建立职业准入门槛
我国辅导员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兼具教师与干部双重属性和双重要求。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辅导员队伍,要建立严格、规范的职业准入门槛,选聘辅导员时不仅要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应注重选聘那些与学生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
3.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当前,辅导员的在职培养应是专业化建设的重点。要依托有关机构加强学生工作有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培训。目前,教育部已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要按照这一计划,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形成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4.搭建教学科研发展平台
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成长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措施。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辅导员开设与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相关课程,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强化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意识,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院应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学术水平。
(三)加强班主任的配备与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班主任准入制度,详细列明班主任应具备的条件与素质,并要求各系院严格执行。各系院所选拔的班主任应上报学生处备案。完善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年度终了,应根据量化指标(获奖率、过级考证率、违纪率等)评定班主任管理业绩,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班主任津贴可按学生人数统一划拨到各系院,由各系院进行二次分配。
(四)构建一个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职能的学生工作网络
在学生工作中应构建好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职能的动态的学生工作网络,这个网络由班委团支部、系院分团委学生会和院团委学生会构成。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会作为团委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要深入挖掘班委团支部等基层学生干部的能动性,打造由班委团支部、学生会、学院团委构成的有机统一的学生工作网络,把广大学生的利益维护好,积极性保护好,聪明才智和潜能开发好。这对于创建和谐校园,发挥大学生“三自”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学生工作网络的实现是动态的,对不适合继续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不能代表大多数学生意愿的干部要坚决予以及时调整、更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工作网络的旺盛生命力。
(五)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学院制定的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在学生会换届选举中采用递交申请、笔试、竞职演讲、辅导员讨论决议、公示等步骤对学生干部进行严格的选拔,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培养力度,加强和完善了学生干部的例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干部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总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党章、党的基本路线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调动了广大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好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党员民主生活会议,定期分析和查摆学生党员干部在工作、学习、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中的引导和平时的关心,最终建立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