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期未了,同学们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复习准备。这一学期的课程特别多,学习任务非常重,很多同学都担心考试挂科,为此我也在年级会上多次强调今年的学习问题,要早着手,早复习,避免挂科。但是在考试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一条短信让我大吃一惊,短信上说:“我们年级学习最好的刘玲,晚上在大家都休息时偷偷做小抄,她都这样了,我们还怎么考啊!”
刘玲一直都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又是学生干部,连续几年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几次作为学习的标兵给大家交流学习经验,是老师、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学习楷模,怎么会想作弊呢。我私下了解到这几天晚上,刘玲老是在电脑前偷偷地做些什么,一有同学靠近,她都会马上把文档关掉,有同学看见她可能在做小抄。
当我得知这个情况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就是在不久前,她还作为本年级优秀学生代表,给学弟学妹们做学习经验的交流发言呢,短短的几天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在一个其他同学都不在的时候,我找她耐心地谈话。首先,为了不引起她的警觉,我并没有直接提及小抄的事情:“上次你的学习经验交流发言太好了,学弟学妹们听了都受益匪浅,有不少同学按照你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今年的学习特别顺手,学习效率也高多了。今年咱们年级不少同学都感到这学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复习,大家都期盼着你给大家做一次精彩的学习经验交流呢,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了,你这次复习准备得怎么样了?”
我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她的表情,发现她的表情有些不自然,回答问题也不像以前那么自信十足了,我进一步积极引导,“我听说不少学生,因为今年课程太多,复习不过来,有考试作弊的倾向,有人已经开始制作小抄了,你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你能帮我想想该怎样去给学生们谈这个问题,让大家都文明考试,认真复习,不去冒险作弊呢,这万一被抓住了,可就是要受处分的啊……”渐渐地,刘玲把头低下了,几度欲言又止,似乎有很多心事想说又不敢说。在我循循善诱下,刘玲终于说出了自己准备小抄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害怕自己考试挂科,上次作为学习代表给学弟学妹做完经验交流后,特别担心自己今年的学习成绩不能继续保持第一名,害怕自己会考得不好,因为今年的课程特别多,也担心复习不过来,听说其他同学也有做小抄的,而自己如果没有准备,考试时会“吃亏”的……
对此,我首先强调学校的纪律,考试作弊、违纪都是要受处分的。考试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时的冲动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即使考试时没有被发现,但是因此而在学生中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抬不起头来,又怎么能做学习的表率、给同学们做学习经验交流呢?
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是诚实,何况考试是老师检查教学,学生自我检测的重要手段,如果作弊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于人不公于己不利。就算让你作弊拿了好成绩,还拿了奖学金,又能怎么样?只不过是一时的虚荣,但是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总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内疚的,做人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好。
不要管别人怎么能做,别人想要违反纪律,是他们的事情,考试出了问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的。你要做的就是自己做好考试的准备,学习是给自己学习的,不是给别人做样子的,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最后,我鼓励她,要相信自己。“以前你是学习最棒的,只要认真复习,精心准备,这次一定也会是最棒的,一定要有信心。即使考不了第一,只要是真实的成绩,同样还是会受大家尊重的,还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相信你!”
通过和刘玲的促膝交谈,她完全放下了思想负担、解除了心理压力,更加积极努力地做复习准备,在期末考试中依然取得了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在同学们心中,她依然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专家点评:
看着耿云亮老师写的案例,我感到在目前的高校中这样的实例虽不普遍,但是对学生工作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刘玲一直都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又是学生干部,连续几年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几次作为学习的标兵给大家交流学习经验,是老师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学习楷模。这是大家对刘玲的评价和定位,其实也是大家对刘玲的希望和要求。
刘玲出现问题后,在耿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刘玲终于说出了自己准备小抄的事情,她其实并不害怕自己考试挂科,但自从作为学习标兵给学弟学妹做完经验交流后,就特别担心自己今年的学习成绩不能继续保持第一名,害怕自己会考不好。这是刘玲做小抄时的真实想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对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度的期望和压力有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刘玲想要维护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学习楷模形象.已经代替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成了她当下的目标,因此。可以看出过度的期望和表扬,有时会模糊学生的学习目的,反而使学生的行为产生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典型化”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让“典型化”的学生被舆论或外部的要求所左右,失去应有的价值判断,进而失去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空间,结果甚至会造成像刘玲那样险些出现严重后果的情况。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向上、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去寻求思想的解放、去探讨价值的标准、去寻求人生的真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把学生造就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能力会实践,有个性会创造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