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几名大四学生因在午休时间在宿舍下打球、打闹而受到我的批评一事,引发了我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方法技巧的几点思考。
一、事件
当第三名学生刚一走进办公室,我就火冒三丈。他是歪着脖子,斜着眼睛进来的。他那难看的脸色表明:他不仅是极不情愿地拿着检查走进办公室,而且是窝着怒火“准备训我”。我差一点就吼出来:”你这是什么态度!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都不懂!”,然而,当时我压住了怒火,连声请他们坐下。他们说不坐。到办公室接受批评,虽不至于跪下,但也不可能成为座上宾吧。我想这是他们当时对“请坐”的想法,这也是他们从进办公室起遭到的第一个“意外”。我亲自动手给他们搬了几个凳子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终于坐了下来,开始有点儿不好意思。于是我开口批评了,十几分钟的批评中,他们没有再说一句话。
“咱们的宿舍是休息的地方,特别是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很多学生都在睡觉。他们睡觉吧,就影响咱们娱乐;咱们娱乐吧,就影响他们睡觉。”我就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了我的批评,他们都看着我笑了,难看的脸色再也不见了。这是他们进办公室以来遭到的第二个“意外”。此后,我以不断的“意外”始终控制着他们的眼球和耳朵,把批评的内容融入其中。我还讲了这样一句话,我说:“都大四了,再到老师的办公室去接受批评,可能觉得挺难堪。所以我想,如果你们今天还不来找我,我就请你们几个人定个你们都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某个教室或你们的宿舍,我去跟大家见个面。但是,不处理肯定不行,绝对不可能不了了之。”最后我说:“会在化学楼门口贴出通报批评,肯定难看点儿。但是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希望我们今后在球场上见而不是在办公室里见;希望我们今后要因为愉快的原因相见,而不是因为不愉快的原因而相见。”那位进门时脸色难看的学生在十多分钟的批评中始终是态度最好的,而且不住地点头。他们非常愉快而又歉疚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二、分析
后来回想,如果我当时第一句话就以严厉的批评口吻开场,那很可能得到最坏的结果,那就是第三个进门者以同样的口气回敬我,这样我的第二句话只能是以更高的声调加以训斥,此外别无他途,而第三句话说什么也成问题,最后只能演变成一次师生之间的口角;而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他们耷拉着脑袋忍受着我的批评,但每个人的耳朵里都会筑起一道“反对批评”的钢铁长城。我就是批评他们一个小时,也只能赢得他们嘴上言不由衷地承认错误和对我虚情假意的尊敬罢了。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改变了最初的对立情绪,是因为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1.不把自己放在学生对立面,而是以民主平等的角色出现,请他们落座,使得师生问平起平坐,易于平等地交换意见,从而放松他们对来自“上级”——教师批评的警惕性。第一句话用“咱们”而不是“你们”就把我这个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划在了同等的地位而不是对立面上,从而建立了我与被批评者问的亲和关系。本来他们几个人在不合适的时间娱乐影响他人午休,我又没去参加,干吗用“咱们”?这就是谈话的技巧。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谈话时选准合适的切入角度。很明显,他们进门前在思想上已经筑起一道“屏障”以对抗我的批评。此时,我再对着这“屏障”发起猛攻只能是徒劳。要进行有效的批评,首先要做的是“拆掉屏障”而不是“猛攻”。我出其不意的让座与出其不意的第一句话,使他们预先筑起的“屏障”不攻自破,这就叫不战而“拆”人之“屏障”。此后,他们的眼睛、耳朵、思想就被我引着走了。3.通人情,讲道理,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行为的理解。作为一个批评者(预设了批评唱歌者的目标)恐怕很难有人想到去说“他们睡觉影响咱们唱歌”的话。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以“唱歌者”为中心考虑问题,的确是“睡觉”导致了不能唱歌。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问题,就能够让对方感到你有人情味,你是讲道理的,你不是专横的,不讲道理的,他感到了自己人格的被尊重和行为的被理解。注意,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解决问题。4.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敏锐地观察“敌情”的细微变化,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即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既定部署,调整说理的角度与方法,不去硬碰硬,自找难堪。但原则不变,目标不变。有时候,最直接的批评只能导致最直接的失败,要善于在迂回中前进。最近的也是最远的,最远的也是最近的。灵活地选择、适时地调整批评的方式、方法,只要有利于达到批评的目标即可。
马克思对“自由”是这样定义的:对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境况和关系的权力、统治。用抽象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驾驭与统治。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受到教育者的制约。成功的教育,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状况的发达程度,有赖于他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技巧。
专家点评:
我很赞赏陈一鸣老师的做法,原因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对辅导员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他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从他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充满爱心,他用他的作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陈老师在文章中谈到四点:l.不把自己放在学生对立面上而是以民主平等的角色出现;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谈话时选准合适的切入角度;3.通人情,讲道理,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行为的理解;4.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即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既定部署,调整说理的角度与方法,不去硬碰硬,自找难堪,但原则不变,目标不变。这四点做法体现了陈老师的智慧与幽默。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航者、思想品德塑造者、生活帮助者,是导师更是是挚友,他们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与实践,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崇高的使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优良的素质和能力,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位优秀辅导员的身影。
谈到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也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独立认识和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更多的是采用现实的标准而非传统道德的标准,更多采用物质的标准而非精神和政治的标准,他们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使得他们更具有批判精神,他们民主法制意识强,喜好自由和平等。这样的思想和认识特点,要求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来考虑现实问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辅导员做先进思想和道德的倡导者、做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做学生利益的保护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无论采取严厉、温和还是幽默的工作方法,只要是与人为善、客观公正、周到细致、善解人意,学生一定会为有这样一位有事业心、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而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