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队伍风采 > 正文
学工动态 + More
通知公告 + More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武汉大学辅导员徐冶琼

发布时间 : 2014-05-30

用职业能力为爱添翼

——武汉大学辅导员徐冶琼事迹材料

   个人简介

    徐冶琼,女,中共党员,1986年2月生,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院团委书记。2013年12月,参加第七十三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2014年3月至4月,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中心见习交流。

  

   获奖情况

    2013年5月 获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2014年1月 两篇博文获2013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优秀博文奖 2013年5月 获湖北省第二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 2013年4月 获武汉大学第一届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 2013年12月 获“武汉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13年4月 获“武汉大学优秀专职团干” 2013年4月 获“武汉大学优秀通讯员” 2012年12月 获“武汉大学本科学工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5月 获“武汉大学优秀专职团干” 2011年12月 获“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11年12月 获“武汉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9月 获 “武汉大学2011学生军训优秀政工干部”

   用职业能力为爱添翼

    2013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辅导员徐冶琼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赛场上一路凯歌,在日常工作的练兵场上亮点频出。从校赛、省赛到国家赛,是什么让她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一举夺魁?从创办人人网人气之星主页“武大历史”到两篇博文同时获得“2013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优秀博文”,是什么让她的网络阵地具有如此的感染力?从武汉大学“烛光导航工程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到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层单位”,到底是什么让她所在院系的学生工作屡获佳绩?

    怀揣对学生最真挚的关爱、对学生工作最赤诚的热爱,视辅导员为高尚可敬的职业,也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提升职业能力使这份爱不仅有温度更有力度。身为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团委书记的徐冶琼,在岗位上用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锻炼沟通能力,提升育人感染力

徐冶琼身处一线同时面对全院4个年级本科生的所有学生工作内容,面对繁杂的工作,如何做到深入学生、和学生心贴心?将与学生谈心谈话常态化、与学生沟通途径多样化,在实践中总结出沟通“三步曲”。沟通能力的提升使徐冶琼对学生的爱更温暖而贴心,使她成了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要倾诉的人、获得成功时第一个想要分享的人,是学生知心的“徐姐”。

    毕业于文学院、学生时代就热衷辩论的徐冶琼其实对语言表达并不陌生,但走上辅导员岗位后的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会沟通以走进学生心坎儿上的重要性。于是,文学、语言学、心理学都成了她吸收营养、学习沟通技能的沃土,谈心谈话、书信、博文、微博、微信都成了她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渐渐地,徐冶琼总结出了一套沟通“三步曲”。

    了解学生是有效沟通的前奏。每周四的“沟通一对一”,是徐冶琼长期坚持的为学生提供面对面、一对一深度辅导的平台;而“大数据”的支撑则是其有效性的保证。在徐冶琼的办公电脑里有定期更新、细化到每位学生的动态表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动态表”、“挂科及缺学分情况动态表”、“毕业生求职状态动态表”……每位学生的信息存在电脑里,更印刻在徐冶琼的大脑里。

    理解学生是有效沟通的主旋律。持有同理心,掌握共感力,在一次心理辅导员培训上受到启发的徐冶琼便在谈话中注意先听后说、多听少说、假如我是这名学生……渐渐地,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变成了一次次换位体验,她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

    启发学生是有效沟通跳跃的音符。与其告诉学生一个结论,不如启发学生寻找出一个答案。徐冶琼的两篇获奖博文正是通过几段故事使学生悟出怎样做好班级建设的道理。

    有效沟通使徐冶琼成了学生心头的“知心姐姐”,无论困苦还是喜悦,她与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2012年暑假,一位来自新疆的女生身体不适,被医院告知需要马上住院。面对要支付的大量医药费,焦急的她第一个拨通了徐冶琼的电话。得知情况后,徐冶琼立刻向学院领导汇报了情况,并让学生马上住院,医疗费由学院想办法解决。住院第二天,她便和学院领导一起送去了5000元医药费。这名女生来自单亲家庭,爸爸身体不好,住院时没有亲人陪伴,徐冶琼便像亲姐姐一样贴心照顾。手术那天,当听到医生喊“病人家属”时,徐冶琼毫不犹豫地跑上前去,“是我”。手术室门推开了,她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一刻,她们就是亲人。开学后,她带了父亲最真诚的谢意——一面锦旗,写着“德才兼顾爱生如子”。

    心贴心不仅是困难时的相互扶持,更是成功时的相互分享。 “今晚看校庆晚会,因搀扶了一位63届的老校友,老爷爷坚持把他的小凳给我坐,真的很感动”,“万达的创业项目评比出结果了,我得了武大的第一名,我想和你分享哈”,徐冶琼的手机里珍藏着一段段这样的故事和分享,她知道,那是一扇扇学生向她打开的窗。

    培养创新能力,增强育人吸引力

    这名“85后”辅导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生一样,每一个新鲜事物,她都想去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某个话题,她总想找找这是为什么。对徐冶琼而言,学生工作已融入了她的生活、她的心里。有时一个节目、一则广告都能让她大受启发并想到怎样运用到学生工作里。她注意将这些收获和启发汇聚起来,产生出灵感、演变成思路、具体成做法,一项项工作创新便涌了出来。

    “小清新”、“文艺范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范儿”。我们的学生工作怎样才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让这道大餐既有营养又对味儿?这是摆在辅导员徐冶琼面前的一个问题。

    “90后”大学生不仅有个性化特点,还有个性化需求。发现这一特点后,徐冶琼想到,不仅要做“面对面”的工作,更要做“点对点”的工作。于是,她决定要为学生提供 “私人订制”服务。

    2011年9月,武汉大学主页上一篇《有了“学长制”,我在大学不孤单》的文章吸引了5600余人阅读。“学长制”便是这份“私人订制”套餐的第一味。新生入校时,学院便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同学与每位新生结对。徐冶琼在学长学姐选拔和结对宿舍安排上可谓是别具匠心:“不挂科”、“跨专业”、“自行找男女同伴”,学长学姐在网上掀起了招兵买马求组合的热潮;“爱好特长相似”、“同一少数民族”、“老乡”,在分配结对宿舍时她充分考虑了学长学姐和新生之间、结对的男女新生宿舍之间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性化。在“学长制”引导下,“90后”新生们有了自己的“哥哥姐姐”,找到了家的感觉。如今,学院已形成了低年级有“学长制”、高年级有“学术导师制”的全程导学、导行的“导航服务”体系,将全程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也因此被评选为“武汉大学烛光导航工程先进集体”。

    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培训,怎样才能提高培训效果?徐冶琼在食堂和学生饭间聊天时,碰撞出一个想法——制定一个按需所取的培训。于是一个授课时由新生主动申报并自主开课、讲课,听课时由新生根据兴趣订制必修课、选修课的个性化培训体系诞生了。连续3年的“新生训练营”里,近30名学霸、视频制作行家、摄影高手、写作能手走上讲台,200余名学员从训练营里走出,他们成长为了“全国史学新秀”、国家奖学金得主、湖北省创业新星、杂志专栏作者……

    “私人订制”等创新使徐冶琼对学生的爱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完美对接,也使学生爱上了这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院里,近两年申请转专业新生数下降了三分之二,相比以前的“转出去”,越来越多学生选择了“留下来”。

    增强网络素养,激发育人活力

    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更是生活与思维方式。徐冶琼意识到,对于学生工作者,不仅可以熟练运用这些网络载体、整合网络资源,还可以通过掌握网络模式和思维,改变工作方式。在这个思路下,她所热爱的学生工作越来越有活力了。

    微信、微博、人人网等新兴媒体上都有她活跃的身影。人人网上,她指导的“武大历史”主页访问量达67300余人次,时常跃入“武汉大学人气之星”,各个班级也纷纷建立了主页打造班级网络阵地。每日与学生的网络互动早已成为她的“家常菜”。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元年”。利用互联网使交流便捷起来,依靠兴趣和需求把人群聚集起来,增强互动使潜力激发出来,席卷而来的“慕课”给徐冶琼带来了新启发。她尝试在学生工作中引入微“慕课”模式。在她的微“慕课”模式里,辅导员及对某一领域擅长或感兴趣的学生都是资源提供者,人人网、微信、微博、QQ等则是在线平台,因某一共同兴趣或目标而聚集的学生则是参与者。

    如在就业指导上,她利用网络建立“就业求职平台”,把历史学院上至2004级、下至2013级的处于已就业、求职中和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邀请进来,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少新晋校友主动在此平台上分享求职经验、共享行业现状、甚至为学弟学妹直接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他们都成了用亲身经历说话的“就业指导老师”,而慕名而来的低年级学生也越来越多。除了线上的分享,徐冶琼还组织线上、线下互动。“就业求职平台”的小组成员,定期以沙龙的形式进行就业信息共享、简历撰写、模拟面试等主题探讨;而只要有已毕业的小组成员返校,徐冶琼都抓住机会邀请他们与在校的小组成员交流、互动。“越是难点,越要想尽办法攻克,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充满活力的就业服务下,学院就业率连年位居全校基础学科前列,其中2008级世界历史试验班更是达到一次性就业率100%。

    提升文化素养,发挥育人软实力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必须具备宽口径的知识储备。为做好学生工作,徐冶琼把各大资讯网站加进了电脑收藏夹里,把重要讲话、文件搜集在了“学习资料”文件夹里,把工作相关的报道、评论剪贴进了“报贴本”里,学习文学、历史、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并运用到育人的每一环节里。

    她以历史为切入点,发挥“历史文化育人”的力量。2011年,适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而武汉大学在百余年校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将校史与党史相结合,将宝贵的珞珈红色资源转变为独特的育人优势,成为历史学院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校学工部和院党委指导下,她带领学生党员循着历史的脉络、踏着历史的足迹、探寻校园革命旧址、翻阅历史文献、查阅校史档案、走访老教授和老党员,历经半年编写出《珞珈风云》,梳理珞珈红色印记、感念先辈荣光。这本书还被作为武汉大学学生爱校励志教育读本在全校推广。

    正因为发挥了历史学科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已具备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历史思维,历史学院的学生活动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和历史气派。连续十年举办的“历史文化节”里,她带领学生为每届历史文化节因时策划主题、因地调整内容,从每场讲座嘉宾的邀请到每道知识竞赛题目的审核,每个环节她都倾力组织、严格把关。如今,“历史文化节”已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历史学院系,首创全国高校历史文化联盟,参与超过50000人次,已成为校内外历史学子和历史爱好者的一大盛事。也正因为结合了历史素养、激发了历史魅力,历史学院的学生工作得到了诸多肯定,2013年获评“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层单位”。

    因为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使对学生的爱更贴心、更有力,使对学生工作的爱更永恒、更笃定。辅导员徐冶琼在职业化与专业化道路上坚定前行,为爱插上翅膀,助力学生展翅翱翔!

 

 

2019 Nanyang institite of Technology 中国 河南 南阳市长江路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