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经过长期的在校教育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方方面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他们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在大学里开始了新的征程,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很多学生在备考时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坚持学习,最终得以走进高校。到了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督促突然消失,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学生长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滋生了不少不良的学习风气。当前高校中不良的学习风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很多高校老师在上课前要清点人数,所以到课学生的数量不少,但不听课的却大有人在。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带教材,空手而来,空手而归。有的学生虽然带有教材,多是作为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他们或者不做笔记或者没有一个完整笔记本,这种现象在高校比较常见。上课玩手机的,睡觉的、私下聊天的也为数不少。其次,课下不自觉学习。每学期各年级课程量安排松紧不一,存在相当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但学生中自觉预习、学习、复习者较少,独立完成作业的的能力较弱,一个班级中作业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学生甚至连作业都不按时交。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借专业书的学生比例较低。多数高校教室数量有限,不能为上自习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高年级学生大部分是在睡懒觉或者玩游戏中度过。再者,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环节是增强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学生独立完成或正确完成实验项目的并不多,对平时的动手训练机会不重视、不珍惜。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意识薄弱,未能学会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提高和完善自我,为今后工作、生活做准备。常见的就是活动参与意识差,活动后的反思改进多虚化,活动效果多归零化,而且每年活动差不多都一个样。上述诸多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
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以及长时间工作观察,发现产生学风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行为与方法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因素。我们需要切实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学习基础等因素,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好学风建设工作。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学习自觉性不高、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文明素养欠缺等。进入大学后,他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在中学教育环境里形成的一些学习、生活、发展的观念,圆了大学梦后,他们就会缺少新的奋斗目标,不由自主地放松懈怠。面对大学新的生活、学习,他们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不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挫折不能积极应对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时对专业设置不了解,专业选择不恰当,但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发现实在跟不上了,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兴趣,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及前后的衔接不了解,感觉学无目标,不知学有何用,同时对实验实训课程不重视,不乐意动手,认为所做的实验实训没用,没意思,再加上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动手培训不知所为,主动放弃。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再加之学生们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只要有个别人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些学生就就随之而去,严重的影响班级的学风。
第二,教学环节与教风的问题。
梅贻琦曾说过: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足见教师对整个高校的影响,老师不仅依靠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而且要通过自身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等去间接影响、感染学生。具备良好教风,勤于钻研知识丰富的大师是一个院系甚至是整个学校的标杆,他们是学生的榜样,引导学校形成好的学风。但眼下高校的很多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对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听之任之,对课堂上的不良现象不管不问,特别是对学生的迟到、旷课、睡觉、私下交谈等违纪行为不去制止,长期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班级形成不好的班风与学风。老师上课乏味无趣也是造成学风出问题的一个总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上课经验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使得学生们昏昏欲睡,失去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建设。
我们针对以上两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学习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想学习,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深入,学生素质越来越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不愿意学习,贪玩,上大学以后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信心随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淡化。也有不少学生把上大学作为拿文凭、找工作的一个途径,学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随波逐流,认为只要能毕业,成绩好坏都一样。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要通过辅导员、“两课”教师对这部分不思进取、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理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强化其对学习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专职任课教师除了遵循教学规律、规范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里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有效引导对学生至关重要,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要加大感情投入,要把普遍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把坚持原则和人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就生化学院而言,我们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例如我们的评先评优活动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不定期的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抽查考勤,不定期的举行人文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对一些问题学生重点关注等等,这些措施都使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院的某些班级设立了“考研兴趣小组”、“实验兴趣小组”等团体,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部分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跟着老师积极参加挑战杯、搞科研、做项目、写论文等。
第二、严把考试关,加大考风管理力度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奉行“60分万岁”,平时贪玩,考前“临时抱佛脚”,正是这一部分人拖了学风建设的后腿。而部分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的做法更加助长了这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在专业学习中,这些学生只习惯在课程结束前一两周甚至提前一、两天突击学习,然后到考场中临时发挥,考完后就基本忘光。这样导致考试成绩步失真,所以不少用人单位或招聘单位不信任或不愿意参考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而只看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和计算机过级证书。
学风建设最关键的措施还在于把好考试关。若命题能实行教考分离,严肃考场纪律,杜绝考场作弊、密封阅卷能,再贪玩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压力,进而把更多的时问和精力放到学习上去。据调查,只要教师考试不划重点,平均每个学生要多花2—4倍的时间去学习。同时,要严格按照高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未获得足够学分达到退学或降级标准的学生应坚决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这对那些不学习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烈的震撼作用,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第三.加强教风建设,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以教风带动学风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一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更是学风建设的宝贵财富。教风是一个学校校园建设的龙头和枢纽,优良教风是良好学风的基础和保证,教风对学风的辐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但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往往也是决定性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风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治学精神以及显著的学术成就对于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自己专业的执着追求,他们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建立教学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对课堂情况进行督察,从而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符合教学规范的言行予以督察和纠正,并设立举报意见箱,从而规范教师言行;通过评选精品课程,将教师的晋级制度定格于其平时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而非取决于一次或几次公开课,这些措施的施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潜力,充分地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达到以教风促学风的目的。
第四、更新教育观念,寓教于乐,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大学里,课堂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
此外,在全面培养综合性新型人才的今天,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已经不再受欢迎了。具备多样的文化和专业学科的背景,成为新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我校特点,我们应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品味较高的活动,比如通过组建学生专业社团,鼓励学生在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开展经验交流会,实验技能比赛等,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水平和才干,并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抓好学生典型,严格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
典型有正面与反面之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昭示作用都是巨大的。要树立好学生干部队伍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严格管理学生干部队伍是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的根本保证。对学生党员和干部,应该重点把好学习关,成绩不合格的,决不能发展或任命。平时加强对他们进行教育与管理,使他们始终走在普通同学的前面。同时我们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学风建设才能向高层次的延伸和发展,对其他同学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同时,我们要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不听教诲,经常违纪的问题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谈心交流,鼓励帮助,通知家长,重点管理等措施做到了教育管理与爱心结合,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学风是一个学校或学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外在表现状态,是一种求知的氛围,一种育人的环境,一种熏陶的力量,浓郁的学风可以凭借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约束、规范作用,收到“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总之,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建设良好的学风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长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