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云南白族人,刚开始接待新生报到时,就感觉到他与众不同,尤其是他耳朵上大大的耳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待新生的繁忙及随后军训的紧张,我的注意力没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国庆以后,早操、上课,各项教学活动开始有序进行,这时他又重新映入我的眼帘,早操旷课,经常带老乡到宿舍看电影、玩游戏,把宿舍弄得烟雾缭绕,在同学中形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通过与其本人的几次谈话和通过对其他同学进行调查了解,我知道他是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生进入我校的,与直接从高中考入我校的刚经历过高中繁重学习能很快适应学校环境的其他同学不同,一年的预科班生活,反而形成了他纪律涣散,学习态度不端正,抽烟喝酒等陋习。
在与他进行重点谈话中,我发现他之所以不遵守纪律,有几个原因:l.自暴自弃。根据学校规定,违反纪律到一定程度是要扣素质积分并取消各种评优资格的,但其主动声明不参加任何评优活动。2.讲哥们义气。有时老乡去找他玩,他不好意思拒绝,害怕影响以后的关系。3.个人比较懒散。4.一年预科生活形成的陋习已经在他身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5.家庭经济条件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抽烟、喝酒。同时,我也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一些优点,如尊敬老师、很看重与同学之间的关
系,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可塑性比较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比较信守诺言。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初步形成了对他的教育思路。首先,他现在的情形很危险,尤其是学习成绩落下很多,而他本人也感觉没有希望赶上了,或者当他人对他贴上了不同于普通同学的另类标签而其本人已经开始认同的时候,如不及时根治,他将很容易落后下去。其次,要改变他的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要去除坏习惯也要有个过程,所以我在思想上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再次,对他直接批评会受到他的抵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从他的优势方面着手,以其矛,攻其盾。
对他进行分析判断后,我开始分步骤做他的工作:第一步,我利用在昆明读研的经历与其谈论云南美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天气,淳朴善良的民风,特别是他家乡的景点、学校、天气等,找到与他的共同语言,拉近了与他之间的距离。第二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探讨旷操旷课、抽烟喝酒的危害,反复向他陈述利害关系,使他明白不遵守纪律不仅仅是评优的问题,还涉及能否拿到学位证、毕业证以及如期毕业的问题,更是个人形象与尊严的问题。第三步,我向他阐述了他的家乡和民族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字代表清纯洁净、一尘不染,这和白族人的性格十分吻合。白族人性格粗犷爽直、开朗热情。在他向我保证“重新做人、遵守纪律”的当口,我立即抓住时机告诉他,正是白族同胞诚实守信的民族性格,为大理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希望他做个顶天立地、一言九鼎的男人。同时,我严肃地告诉他,我不希望因为他的食言而鄙视他。
通过如上的工作和努力,过了一段时间,他吸烟的次数明显少了,也没有发生旷课现象,学习明显比以前努力了许多。或许,该同学的彻底改正还需要一个过程,或许我教育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还不太合适,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击中他性格中司以利用的一面,才能利用他看重自己家乡和民族形象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一诺干金的做人原则这些“矛”来攻取他的不良嗜好、不遵守纪律之“盾”。
这一案例使我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所以我们在管理的时候也要不拘一格,要能够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这一案例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处在接触学生最前沿、了解学生最深入的辅导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工作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我们辅导员只要在学生工作中耐心仔细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案,用心去体贴、感化自己的学生,就一定能做好高校的学生工作。所以,我们既要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来换取学生的认同,又要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学生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专家点评:
以其矛,攻其盾。作者果断抓住该生“讲哥们义气、信守承诺,,的优点,通过开启共同话题、用朋友的身份与其沟通等方式,进入该生的人际关系网,成为其人际关系网中的一员。在获得该生信任、认可后,抓住“白族之白”的含义做文章,用民族荣誉感感染他,用“白族”标签取代之前的“另类学生”标签,使其重新认识自我。最后,以朋友身份对其提出期望,使其信守“对朋友的承诺”。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在于沟通,而沟通的最高层次莫过于情感沟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之一是追求人际交往的平等性,他们渴望以平等的“成人,,身份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作为学生管理者,辅导员应将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耐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他们都有特殊的成长背景,很少获得老师的表扬,难以从老师那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因此,处理此类问题,情感沟通要
先于事件本身的沟通。情感联结建立后,管理者的“谆谆教导”才会被学生看作“良苦用心”,否则只会被当做“对立条款”。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学生管理也是一样,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辅导员不应再用“学习好、遵守纪律”等老条款给学生贴“好学生”“坏学生”标签,要善于“与他人的优点相处”,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所有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当一个人优点被放大时,他就会因激励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而赞赏本身就是情感联结的过程。所以,相比从批评开始,学生管理从赞赏开始更易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我们也需要辅导员做一个“通才”“杂家”,要尽可能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比如案例中辅导员在云南的读研经历与对“白族之白”含义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信手拈来而左右逢源。